中考高考作文通用素材汇总(5篇)。
作文是一次独立思考可以独立思考回归真实的自己,写作提升了我们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。写好作文常常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,写好一篇作文的关键是什么?关于“中考高考作文通用素材”下面将为您作详细的讲解,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!
中考高考作文通用素材【篇1】
得语文者得天下,得作文者得语文”这是流传于初中师生中的一句口号。分值60分的作文,占到了中考语文的“半壁江山”,相当于一门化学学科的中考总分。
可以说,以高中“四大名校”为目标的同学,语文总分一般不能低于135分;想考入“老牌市重点”高中的同学,语文总分不得低于130分;
想进入“区重点”高中的同学,语文总分不可低于125分。
估算下来,要想进入一所理想的高中学校,作文分数至少要达到53分,就是写出所谓的“一类卷”。
一、高远的立意
要想获得高远的立意,有两个办法。
首先要学会用名人的语言来阐述普通的道理。例如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,若只用这一句话来点出立意,那就只能是“平均分”的水平。但如果将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这句话换一种更新颖的说法,能让老师眼前一亮,分数就不一样了,例如:只有流过血的手指,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。
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,才会拥有到达天堂的力量。
世界吻我以痛,我要报之以歌。
上帝说:“我要治愈你,所以伤害你;我爱你,所以惩罚你。”
如果一个人的眼睛里没有泪水,那么他的灵魂里也不会有彩虹。
失望是沙漠,只要有希望的雨点洒下,也一定会有成功的绿洲出现。u生命犹如铁针,愈敲打愈能散发耀眼的光芒。
这需要同学平日多积累,每天分门别类地找30条这样的妙语,即便在离中考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“临时抱佛脚”,也会有显著的效果。
写作时“由此及彼地展开”也能提升作文的立意。
(1)由“这件事”到“那些事”。例如在通过详写一件事表现母爱后,可以加上一句“一幅幅爱的画面呈现在我眼前,忘不了早晨那剥了壳的鸡蛋、那涂了黄油的面包、那加了蜂蜜的牛奶,忘不了那站在阳台上翘首以盼的身影??”通过多维度地展现母爱,母亲的形象就更为丰满。
(2)由“自己”联想到“别人”。例如写自己受到挫折,可以联想到苏东坡和他的诗句“谁怕,一蓑烟雨任平生”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等。这样就能使原本自己一个人的感情显得更有历史纵深感。
(3)以“人”类比“物”。例如写成长艰难的主题,可以类比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或“破茧成蝶”等,将立意物化。
(4)从“个体”到“群体”。例如写快递员,可以从眼前的一个快递员拓展到一群快递员,从一群快递员拓展到所有外来务工者,以表现对弱势群体的关爱、同情和尊重。
二、新颖的材料
作文选材一定要“避俗趋新”。写“父母对自己的爱”不如写“自己对父母的爱”;写“感谢良师,感谢益友,感谢家人”不如写“感谢对手,感谢挫折,感谢那些曾经看轻自己的人”。那么,这些新颖的材料从哪里来呢?
一是来自生活。不是每个人都有“惊天地泣鬼神”的人生,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活经历。要找到新颖的素材并不难,但需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中常被忽略的一些“小事”。当课代表的经历,当升旗手的经历,甚至坐地铁、体检、抽血的经历,都可以拿来作为写作素材。
二是来源于阅读。作文并不一定完全按照自己的真实经历来写。写作是生活的基础上,对生活进行艺术的加工。大家可以把平日自己在《新民晚报》夜光杯、《读者》等报刊杂志上看到的素材,适当嫁接到自己的经历中,使文章更丰满、更跌宕。
三、靓丽的语言
对于一般同学来说,没有长期的积累,很难在作文中展现华丽的辞藻,但只要掌握一点技巧,也能够大幅提升语言水平。
首先,要学会在行文中适当加入一两句整句。所谓的整句,就是前后比较对称的,两句或两句以上。做到“骈散结合”。
其次,要多用几种修辞手法。除了常用的比喻和排比外,还可以加上反问和设问。通篇陈述句的作文是一潭死水,有了反问和设问,就能显得跌宕有致。
另外,在中考前的复习阶段,还应该多积累一些非四字成语。三字成语例如“耳边风”“闭门羹”“口头禅”“敲竹杠”“下马威”等,五字成语如“欲速则不达”“一问三不知”“狗咬吕洞宾”“墙倒众人推”等,此外还有六字、七字、八字、九字的成语。每天积累,能在中考写作时帮上大忙。
四、多样的形式
“文似看山不喜平”,三段式的分段方式是无法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的。要获得“一类卷”,必须把文章分为6段:开头、起因、经过、结果、展开、结尾。标点符号的使用上,不能通篇的逗号、句号,有了之前说的反问、设问、整句、引用等修辞方法,就能多出问号、感叹号、分号、引号,使文章变得更“多姿多彩”。
总结起来,一篇“一类卷”作文的基本要素就是:1句名言、2组整句、3种修辞、4个标点、五5个成语、6个段落、750字。
作文构思方法多种多样,每种方法各有短长,也各有千秋,而着力于情感认知的转折往往能收到形神俱佳的效果。即将踏入中考考场的初三学生在写作文时,应在描写情感认知的转变发展上多花笔墨,真切地反映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,以此来提升文章的感染力。
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在解读朱自清散文《背影》时指出:《背影》之所以成为让千百万读者感动的经典散文,关键是“作者潜在的‘意脉’变化、流动的过程”。孙教授所说的“意脉”是指文章表达思想情感即情感认知的线索。《背影》中儿子从公然拒绝父亲的关爱到偷偷地被感动,构成了完整的“意脉”。孙教授认为,优秀的散文、诗词不是停留于一成不变的情感与认知,而是着力于写出“意脉”的转折变化。
现在学生作文往往题材比较单一乏趣,缺乏思想情感的深度,除了本身的情感、认识比较稚嫩之外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构建意脉的转折的自觉意识。
有一年中考作文《心里美滋滋的》,多数考场作文只是单一地“如井田方”般地写了“美滋滋”的情感。有考生这样写:“这是我平平常常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一天。但是,合上记好一天的日记,就像品尝了一杯香甜醇厚的饮品,我又一次感到了生活的温馨美好,心里美滋滋的。”接着记叙了早上和同学一起共享巧克力,心里美滋滋的;中午奶奶送鲜煮的饭菜过来,想到家人这么关心我,心里美滋滋的;下午放学时,老师单独给我解数学题的思路,并鼓励我加油,想到老师这么关心我,心里美滋滋的。这样的作文当然不算差,但不免给人情感单一浅薄之感。细细地思考,其实每一个细节的深处都不会是那么简单的表面呈现:和同学共享巧克力背后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吗?奶奶中午来送饭菜克服了哪些困难呢?老师为什么单独给我答题思路?如果深究其中的一个方面,开掘背后的种种原因、情感变化,文章的意脉就能清晰呈现。
中考作文要出彩、得高分,考生应该在表现思想情感的转折上多下功夫,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做些努力。
一是要构建一条情感认知的脉络。在写作时,考生要清晰地梳理并确立一条集中而明确的表达情感与认知的线索。
一篇题为《我读懂了妈妈的爱》的作文,小作者把对妈妈的爱的理解作为表达思想情感的点:文章开篇写妈妈似乎只关心她种的花,回到家只是忙自己的事,对她的学习却并不关心,母女俩在这情感冲突中变得隔膜。我在一次生病后才真正感受到妈妈是深深地爱我的,她种花是希望家里更多一点温馨和美好。
另一篇《心里美滋滋的》的中考作文,记叙了小作者在茶艺培训班的学习经历——一开始学得顺利,很快掌握了冲泡碧螺春和安吉白茶的技术,但在冲泡祁门红茶
时却尝到了“难”的滋味,盛着100℃高温茶水的壶,手指刚碰到壶柄就感受到一丝剧烈的疼痛,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,后来在一个小女孩的示范下,终于学会了这道茶艺,看着眼前四杯冒着热气的红茶,我的心里美滋滋的。文章以学习茶艺的过程、感受为线索,曲折有致,张弛有度,情真意切,让人感同身受。
二是要表现情感认知的转折。初中学生的作文一般都能写出一定的情感,但能表达出情感认知的转折,也就是孙绍振教授所说的“意脉”的变化、流动的过程的佳作则不多,即使偶尔能写出一篇这样的好文章,也往往缺乏一种自觉的构思意识。其实,青少年精神成长的重要标志就是情感认知的发展变化,就是思想认识的转折提升,写出自己的精神成长就一定会写出思想情感的转折。
一篇题为《这是我的责任》的作文,紧紧围绕对班干部责任的认识这一中心,构建了一条明确而流动、变化的“意脉”:文章开篇作者的认识是“尽自己所能,保持教室的洁净,这就是自己的全部责任”,作为劳动委员的我,尽心尽力,恪尽职守,又是检查,又是吼叫,却换来同学的抗议;我又以身作则,自己拖地,同学们非但没有生出好感,反而纷纷拿起书包走人。我委屈的眼泪竟不自觉地落了下来,在老师的开导下,我的认识发生了变化,终于明白“站在队员的角度,替他们着想,与他们交流,这才是我真正的责任”。这样,作者的思想提高到新的认知高度,文章也完成了“意脉”的转折。
情感认知的发展变化,主要是对人的情感的体察和理解、感情的深度和敏感度、对人的同情心、正义感、公正意识、责任意识以及对自我、对社会的认识。而情感认知的发展变化往往总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,与社会、大自然的接触中完成的。如果平时多反省自我的情感体验,多关注对他人、对社会的认识,做到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做到“虚其心,受天下之善;潜其心,观天下之理”,那么,写出能表现情感认知转折的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则指日可待了。
中考高考作文通用素材【篇2】
寒冬褪去,春意萌动,不知不觉中考只剩百日。曾经,我们怀着炽热的梦想踏入初中的殿堂,当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,面对中考,请我们拒绝怯懦,勇敢拼搏!
百日誓言,凝聚在每一节紧张而充实的课堂里,挥洒在每一次汗水淋漓的跑步中,见证在每一个挑灯苦读的午夜,奋斗在每一寸破晓的清晨。
吹响中考的号角,看灿烂朝阳正褪去残夜的模样;奏响中考的乐章,看青春路途上我们勇敢向前奔跑;走进中考的殿堂,看成长阶梯又添砖石瓦墙。
今天,我如利马斗志昂扬,誓要奔腾千里,承受千锤万凿,为中考孤注一掷。今天,我如雄鹰展翅翔翱,誓要冲击九霄,飞向蓝天逞英豪,为中考全力以赴。今天,我如朝阳喷薄欲出,誓要褪破残夜,散发万丈光芒,为中考拼尽全力。今天,我如猛虎奔腾原野,誓要踏破荒原,不论山高水深,为中考尽心竭力。
初三,感谢这黑暗与光明交织的日子,感谢这痛苦与快乐并存的日子;初三,感谢这迷茫又坚定的日子,感谢这辛苦与幸福同在的日子;初三,感谢这似深渊又透满阳光的日子,感谢这无边境又坚实的日子。汗水坚定了我的信念,疲倦的眼角更将梦想清晰呈现。纵然苦累交错,我只相信累累硕果!
壮阔的书卷已在眼前铺展,奋斗的旗帜已在眼前飘扬,汹涌澎湃的诗篇已尽情放歌!纵手一饮洒满豪情万丈,提笔做枪嘹亮远方。
今日我似猛虎叱咤平川,明日定当如雄鹰展翅翱翔!一百天,让我们坚持不懈,一百天,让我们砥砺奋斗,一百天,让我们挥汗奋进,一百天,让我们背水一战,一百天,让我们为母校添光,一百天,让我们为未来拼搏!
心怀壮志,山亦可移,分秒必争,海亦可填!
在这剩余的一百天里,我们绝不怯懦和退缩,中考的战鼓已经擂响,高中的大门已经向我们挥手,已经到了我们为理想奋力一搏的最后时刻!这一刻,我们勇敢无畏,这一刻,我们斗志蓬勃!让我们在这无声的战场上,浴血奋战,披荆斩棘,傲视群英,挣脱破浪,直挂云帆!
本文是我的中考白日宣誓词,现在我已经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了。再次回顾自己的宣誓词,心中是说不出的滋味——尽管曾经真的很努力很用心,却还是没能考上梦想的高中。只希望,三年后,我能迎一场日出。
愿所有高三的学哥学姐们,以梦为马,不负韶华。
中考高考作文通用素材【篇3】
2015福州中考作文点评:与高考作文异曲同工
2015年福州中考作文题:
生活中时常可见互让、礼让、谦让、忍让、避让、退让等情景。让,是接人待物的素养;让,是宽宏大量的胸襟;让,是聪明睿智的取舍。请以“让”为题目,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。
(注:作文题为学生口述,具体以福州市中招办公布为准)
1 “让”岀了一条宽广的“写作之路”
点评人:福州十八中年段长兼初三语文集备组组长 郑秀萍
今年的中考作文为考生们“让”岀了一条宽广的“写作之路”。
首先这道作文题为独字作文,是一道题意明了简洁的题目。不仅如此,还对“让”这一题目作了解释,有很明确的写作提示和导向。如互让、谦让、礼让、退让、忍让,让是宽容的`胸襟、让是一种取舍。因此学生如根据提示语任选一个主题来写都有内容可写,不易偏离题。
其次,从写作文体来看,这一题目无论从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来选择都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。但应注意两种文体要清晰,不能混着写!最后,这一题目也容易造成选用素材事例扎堆相似的现象,不易得高分。如果考生能对“让”有辩证的思考和理解,那么无论选用哪个主题都会使文章增色不少。
2 “让”不逊于“路”,异曲同工
点评人:福建师大附中高级教师 薛章辉
中考作文题——“让”出得好,并不逊于今年高考[微博]作文题——“路”。好就好在题目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,非常契合中学生的实际,体现“正能量”。
题目不难,考生有话可说,有事可叙,有情可抒,有理可议。“让”字表达了做人必须谦虚、礼让,这是一种修养和风度;表明了胸怀宽阔、眼光远大的意境,这也是一种宽容的表现。从字面意思理解,“让”有退让之意,富有智慧,是一种深谋远虑的表现;“让”有君子风范,与人为善,是尊重和礼貌的一种行为。考生可以从“谦让有什么好处?为什么需要谦让?”开始入手,也可以阐述什么东西可以谦让,什么东西不可以谦让,比如金钱、名誉、地位、个人私利必须“让”,而良心、道德、法律这些东西不可退让。
事实上,写“让”的故事多,名言也很多,如晋文公以信义为先,退避三舍,成为佳话,再如蔺相如以大局为重,避让廉颇,传为美谈……这些都可以成为议论文的论据,考生写作空间大,有自己的生活体验。当然,这道题还可以写成一篇生动、形象、感人的记叙文,比如我与同学之间互相谦让的故事,或者发生在考生身边的所见所闻,例如妈妈和奶奶间的婆媳关系等。写记叙文时,务必讲究情节生动、议论到位,所写内容力求紧扣文章主旨,注意点明中心。如果考生还能在语言上、结构上下功夫,完全可以拿高分。
3 入题容易,出彩难
点评人:福州延安中学初三语文集备组长 林丽钦
总而言之,今年的中考作文题在审题上没有障碍,学生很容易看得懂,不容易离题,不过想要出彩获得比较高的分数,就需要有很强的文字功底。
今年的中考作文在命题上是去年命题的延续。去年的中考作文题《自律》也同样是这种风格,也是弘扬学生的一种美德。文章的立意比较高,弘扬正能量。
这篇作文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比较好写,不容易离题。从作文的提示语来看,对写作的要求已经做了非常清晰的解释,学生一看就很容易明白作文的立意是什么,是“让”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强调的是个人修养,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。
既然立意简单明了,那么文章的得分点就在于写作水平。对于这篇文章,立意不太容易出彩。如果写记叙文,选材得当是得分的关键。学生选材都可以选,而且也都有话可说,关键就在于看学生选取的材料是不是有新意,文字功底强不强,是不是文字优美,文采好不好。
中考高考作文通用素材【篇4】
中考作文常用开头写作方法:以排比句式开头
以排比句式开头就是用一组能突出中心、句式整齐、气势恢宏、寓意深刻的排比句开头。这能给读者一气呵成之感,有利于突出那种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,起到以势凌人的震撼作用。如《发现,生命的图腾》的开头:“总有这样一种图腾,盛满生活的闪光之处;总有这样一种人群,走出独步千秋的汗青文化;总有这样一种发现,雕镂人心,永不锈鉵。”再如《语文,我的挚友》的开头:语文,就像清凉甘甜的泉水,畅饮泉水会让我的心变得玲珑剔透。语文,就像浩瀚无边的大海,倾听大海,会让我的心变得宽阔博大。语文,就像纯洁无瑕的白雪,欣赏白雪,会让我的心变得高尚纯洁。以上文章的开头显得句式整齐,结构严谨,气势凌人,给人一种美感的享受。
中考作文常用开头写作方法:以抒情的语言开头
以抒情的语言开头这种形式就是在开头部分就抒发强烈的情感,先把读者的感情因素调动起来。这样可以抓住读者的心,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,为文章打下一个坚实的感情基调,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。如《我要说声谢谢你》的开头:当我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时,我热血澎湃,激动得不能自已,我要感谢我的母亲,感谢她对我的养育之恩。文章开头就抒发对母亲的恩情,切题直接,而且感情真挚。再如《黑眼睛,黑头发》的开头:想来惭愧,对于一个在我生活里出现频率最高、最熟悉的人,我却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。记忆中,她就像一块岩石,能吃苦耐劳,有过剩的体力。因此,对于她为我所做的一切,自然看作理所应当,只因她是我的母亲,有着对我的责任。文章开头就说自己惭愧,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?然后就用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愧疚的情感。可以看出,这种开头很容易和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,勾起读者心中隐埋的某种和文章形似的情感,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。
中考作文常用开头写作方法:以下定义开头
以下定义开头以下定义开头这种技法开头就对某种现象、思想、事物等下一个有个性的定义,把自己的看法先声夺人的表达出来。使读者不自觉地就跟着文章的观念走,逐步认同作者的看法,从而达到一种共鸣。这里的定义要新鲜,有独到之处。如《珍惜》的开头:世界上最长而又最短,最多而又最少,最慷慨而又最吝啬的是时间。再如《厚道人》的开头:厚道人,是待人诚恳,做事诚实,能宽容,不刻薄之人。这里对时间和厚道人的看法是作者自己的观点,可能读者的看法有不同之处,这就使读者想继续读下去看个究竟,然后和自己心中的观点作比较,从而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。
中考作文常用开头写作方法:以设置悬念开头
以设置悬念开头这种开头故意设置谜团,而又故意不予理会,或做出某种猜想,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,让读者继续关注事件的发展。这种写法能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,与作者同喜同乐同悲。如《?,是否越多越好?》的开头:班里有不少好问的同学,有着问不完的问题。下课、午自习,甚至放学后,总能看见他们的身影忙碌地出入老师的办公室,大至一整道题,小至一个标点,事无巨细,一概相问。同学不解,问之,则答曰:君子之学必好问。君子之学必好问,这原本不错,学习怎能无问?可我又不禁质疑:问,真的月多越好吗?文章在开头就提出问题越多越好吗?的问题,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,想知道答案和自己的是否一样,可是作者就是不说,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。再如《活力四射的初三岁月》:白驹过隙的一瞬,我抬起头,感觉到岁月正随风吹散,不仅颜面叹息,内心漾起的是一丝欣喜和怀恋。活力四射的初三岁月,青春律动的我们挥汗如雨,只为灿烂在六月。那段岁月是美妙的------文章表达出对初三生活的怀念,说它是活力四射,可是到底是什么样的呢?这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让读者继续跟着作者的思路看下去。
中考作文常用开头写作方法:以比喻性语句开头
以比喻性语句开头这种形式开头使用比喻。可以使文章生动活泼、简洁明快,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,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。这样既可以增强文采,又能说明道理,容易使读者接受。如《学习贵在创新》的开头:创新,是学习的生命力。它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放射出万丈光芒,引导人们不断前行,并且走向成功。再如《读父亲》的开头:父亲是一本饱含哲理的书,在书页间流露着伟岸、正直,每一字每一句都教给我做人的道理。很小的时候我就在读他。虽然我谈到的只是很肤浅的一小部分而已。但我就是这样在读他的过程里成长,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、理解。这二篇作文的开头都是以比喻开始,给读者活泼灵动、简洁明了的感觉。
中考作文常用开头写作方法:以题记式开头
以题记式开头就是在开头部分先写一小段文字作为题记。这些文字可以是对文章的总结,可以是引子,可以是感触等形式。这样能增强文章的色彩,起到开头点题,吸引读者的作用。如《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》的开头:轻轻地,你--语文,从我身边走过,留下一串串美妙的音符,时常绕在我身边,鼓励我,激励我,陶冶我。--题记再如《非同寻常--我是一道风景》的开头:我不愿生活得像个问号,东张西望找不到自己的跑道,现在我正为梦想起速奔跑------总感觉,我非同寻常。--题记这两篇文章的开头都是用带有统领全文的题记作为开头,上来就把读者引入自己所创设的感情基调之中,起到先声夺人的效用。
中考作文常用开头写作方法:以直切主题开头
以直切主题开头这种形式又叫开门见山式,就是一开头就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,解除文章中心。它的优点是入题快捷,不蔓不枝,利于读者把握文章中心、基调和思路.如《生活中的一个好习惯》的开头:我生活中有一个习惯,妈妈说这个习惯好。我比较文静,从来不在外面乱闯,要是让我在玩和看书之间挑一样的话,我一定挑选后者,这是我生活中的好习惯。又如《精彩的夜晚》的开头:在乡村,最美的不是黎明,也不是盛夏的树阴,而是那美丽的夜晚。这二篇文章都是直入主题,一篇说喜欢看书是我的好习惯,一篇说乡村的夜晚最美。
中考作文常用开头写作方法:以引用开头
以引用开头就是引用古今中外的诗歌、名人名言、俗语谚语、名言警句等作为文章的开头。这样可以增加文章的权威性、知识性、文采性、深刻性,同时起到一种装点纹饰的作用。这种引用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二种形式。如《江南的味道》的开头:多情的江南,让多少文人墨客梦魂萦绕。难怪郑愁予会说:我打江南走过,江南走过,那等在季节的容颜,如莲花的开落。满腔的爱恋竟赋予那出水芙蓉。这是引用名家的散文作为开头,起到很好的作用。再如《我们就是希望》的开头:我试着耀眼的瞬间/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/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/我在这里啊/就是这里啊/惊鸿一般短暂/像夏花一样绚烂这是引用新诗作为文章的开头。还有引用歌词作为开头的,如《心灵的回声》:走四方,路迢迢,水长长,迷迷茫茫,一村又一庄------这种开头可以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千变万化,要根据内容的需要,根据中心的需要,合理引用当下最耳熟能详的歌词,这不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。
中考作文常用开头写作方法:以环境描写开头
以环境描写开头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。而这些描写都有特定的作用,或者衬托人物的心情,或者交待故事的背景,或者渲染某种气氛等等。总之,都是为突出主旨而服务的。如《想起了父亲苍白的脸》的开头:夜,好静谧,柔和的月光散了一地银白;夜,好深沉,父亲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,回荡在夜色上空。望着熟睡的父亲的脸,我的思绪也飘向那圣洁的夜空------这种对夜的描写隐含着作者深深的对父亲的感激之情,所以这段环境描写放在开头十分成功,把我们带入了夜的沉静之中,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------再如《今天,我真快乐》:夜幕早已降临,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,月儿旁边是许多眨巴眼睛的星星。街上的人儿三三两两地走着,不时爆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。这种环境描写是把自然和人的活动结合起来,给我们一种夜的幽静,人的和谐、快乐、幸福的感受。
中考作文常用开头写作方法:以特写镜头开头
以特写镜头开始这种开头用一个特写的镜头放在文章开头,把事情或者感情特写化,让读者通过这个特写进入文章的正文。如《一次难忘的实践》的开头:酒红色的幕布拉开了,色彩缤纷的旋转舞台上,灯光闪耀。在窗外迷人的月光和闪闪星星影射下,音乐会终于开始了。本文开始就把镜头对准绚丽的舞台和迷人的月光,用以渲染一种焦急的气氛。又如《我的爷爷》的开头:一双没有光彩的眼睛深陷在如枯井一样的骨框里,眼珠有气无力的盯着我,泪水将流未流,泪珠想滴未滴,就是爷爷这双眼睛看着我长大------本文的开头把视线全都集中到爷爷的眼睛上,通过眼睛的描写来表达我对爷爷深沉的爱。这种形式和以描写开头有相似之处,有时候可以二者结合起来用,这样能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。
中考高考作文通用素材【篇5】
随着秋季语文期末考试阅卷的结束,三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也划上了句号。回顾这次期末考试,我感到比较欣慰,觉得自己辛苦的付出没有白费,所带的三年五班共46人,90分以上的23人,80分以上的20人,70分以上的2人,60分以上的1人,平均分89,优秀率93.5%,及格率100%,成绩名列年级第一。
为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,总结经验,吸取教训,制定有效措施,改进教学方法,搞好新学期的教学工作,我认真分析了试卷:从卷面情况看,大多数学生卷面整洁,字迹工整,书写习惯好;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,
(1)语文基础题部分学生完成得很好,说明学生对本册课本中的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较牢固。在平时的教学中,我依然把识字、写字教学作为重点,因为识字、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。而识字的巩固又是中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,我运用多种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所学的字,特别是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和这些生字、生词多见面最终成为朋友;根据中年级特点,我还要求学生凡是学过的字在小练笔和习作中不允许用拼音代替,让学生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,也就是在读写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字词;我还经常采取一些归类复习的方法,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些归类整理,系统地巩固生字生词。
(2)积累部分学生也完成得不错,古诗、古诗中的名句、成语、名言警句、三字经、对子歌、农谚、课文中的优美语句等的补充、默写,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做到准确。“语文课程标准”明确指出三年级学生要“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、精彩句段,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。”我常常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,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,激发学生积累语言,积淀文化的积极性,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觉主动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,为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打好基础。
(3)考试作文要求学生按日记格式写一篇观察日记,学生作文选材面广、内容丰富,有写动物的、水果的、植物的、文具盒的、自然景观的、一处景物等,大多数学生习作语句通顺,条理清晰,把印象深刻的地方写清楚了,同时还写出了自己的想象、自己的感受。回顾自己的作文教学,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,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所有感官来接触、来感受、来观察,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,强调观察的顺序,并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说清楚;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动脑思考,大胆想象;我还抓住契机,积极拓展学生取材的空间,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;常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、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,丰富自己的表达;我认真批改学生的习作,并及时讲评,评出优秀习作,在班上进行交流,并授予交流者“小作家”称号,这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。
不过,试卷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:
(1)试卷的积累部分有一道题比较灵活,先要求学生默写李白的诗《望天门山》,再要求学生默写一首相同类型的古诗,即再默一首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。大多数学生理解了题意,默对了,但有少数学生就没认真审题、思考、判断,没有默写歌颂祖国壮美山河的古诗,说明这部分学生缺乏答题技巧,审题、理解、判断能力有待加强。看来平时的古诗教学,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意思,感受古诗意境,体会诗人情感的同时,还要重点引导学生分类积累古诗,培养学生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的能力。
(2)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还有待加强。阅读题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来说丢分很多,特别是阅读一中,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一段话的内容,许多学生都答错了。这个要求对作为中年级的起始阶段、阅读才刚刚起步的三年级来说有些过高,但也说明阅读是学生的薄弱环节。
(3)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,既然是日记,那么对日记格式自然有严格的要求。因为复习期间,我对八篇大作文的复习抓得还是挺扎实的,尤其是考试前一天,我还引导学生复习了日记格式,专门在黑板上画了格子进行了演示,所以我自以为学生的日记格式不会出问题。可结果大出我意外,我一统计,居然有18名学生忘了写日记格式!看来应用文体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,应用文体的格式要在反复应用中强化,而且要加强平时的检查和纠正,通过各种有效方式使应用文的格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。
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,我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:
(1)继续加强识字、写字教学,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、写字的学习中,在读写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生字生词。
(2)加强词、句训练,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、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,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,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。在理解的基础上,通过背诵、摘抄等形式,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、精彩句段,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。
(3)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的训练,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,初步学习概括文章大意,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(4)在作文教学中,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,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,把实际生活中所看到的,听到的,想到的写下来,并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,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。继续进行观察日记的练笔,强化日记格式的训练。
(5)加强学生审题、理解、判断能力的训练,注意积累中的辨析和分类,培养学生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的能力。